“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回顧600多天的努力,九天“纜”月團隊的負責人楊贊禾用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概括道。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太阳成集团參賽項目《九天“纜”月——新一代冷縮電纜接頭先行者》從201個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實現了太阳成集团國内賽道金獎“零”的突破,刷新曆史最佳成績。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曆時600多天,經過450多次實驗,36種結構嘗試,九天“纜”月團隊首創以無機富勒烯為關鍵材料研制出兩代冷縮電纜接頭産品。該産品具備介電能力強、材料韌性好、收縮效果好的特點,可應用于深海電力傳輸、航空航天等複雜場景,能有效解決目前市場上電纜連接端安全性低這一行業痛點問題,有利于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實現量産後,其優異的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高端電纜連接端嚴重依賴進口的現狀,為我國電力電纜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九天“纜”月團隊交上了一份新時代青年的答卷,對此,楊贊禾說:“我們為能夠給電力安全貢獻一份青春力量而感到自豪!”
團魂凝聚,長風破浪
九天“纜”月團隊的成員以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為主,攜手新聞與傳播學院、經濟學院、國際學院,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互補,自今年1月開始籌備本次大賽。
“我們團隊成員的關系特别融洽,備賽過程枯燥而辛苦,但大家總能在探究難題中找到快樂。”馮翔钰是團隊的行政主管,關于團隊氛圍,她這樣評價。
一路拼搏,馮翔钰感受着團魂的凝聚。“今年的大賽因為疫情緣故,戰線比較長,大家在心理上很容易産生懈怠,但我們的團隊負責人楊贊禾始終繃着一根弦,帶領着我們相互打氣,反複修改參賽材料、優化路演和答辯細節。”

馮翔钰還清楚地記得比賽前的一個小細節,因為比賽轉為線上,團隊成員周思齊在學校和學院領導老師的共同建議和幫助下,想盡各種辦法,最後從樓層外搬來盆栽植物、去文具店購買KT闆、到廢品站購入6個泡沫箱,一遍又一遍地調整室内物品擺放方案、調試設備,才最終解決了收音效果差的問題。

負責人楊贊禾的路演搭檔趙一霏,在賽前兩周患上了重感冒,但趙一霏帶病堅持練習,生病期間從不缺席每一次備賽交流會。

而對于趙一霏來說,區賽排位賽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賽。
在排位賽之前,區賽的金獎争奪賽路演時間為8分鐘,進入排位賽之後,路演時間變為5分鐘。稿子、PPT都需要重新準備,但留給他們的準備時間隻有一個晚上。
“那晚我們六七個人就擠在酒店小小的房間裡改稿、改PPT、背稿、模拟路演一直到淩晨3點。”趙一霏回憶道,“第二天排位賽,我們獲得全區第一的成績,大家激動得差點哭了出來。”

團魂凝聚,九天“纜”月團隊不斷突破。在賽前刻苦鑽研、堅持不懈,在賽中積極進取、奮力拼搏,經過無數次複盤重來、挑燈夜戰,一路過關斬将,順利通過校、省、國三級競賽,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不厭其繁,知難而進
“坦白說,枯燥的時候自然是有的,科研成果的誕生需要大量時間的沉澱。”
經曆了450多次實驗,楊贊禾直言,“在結構嘗試上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這同時也是我們遇到的困難之一。”
“做重複事情的過程,人有的時候确實會感覺到一絲枯燥以及對實驗是否能達到理想成果的不自信。”馮翔钰也坦言道。

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九天“纜”月團隊做了36種結構嘗試。他們曾在結構嘗試中加入了傳統已成型的樹脂或碳纖維材料,但效果提升并不顯著。
“對比市面上其他同類型産品,介電能力和局部放電參數并沒有明顯改善,但我們沒有放棄。”楊贊禾說。
堅持實驗,峰回路轉。在嘗試加入無機納米富勒烯後,他們驚喜地發現整體材料性能有了顯著提升。遂将其運用于制作電纜接頭,進行了小試、中試,都達到了理想中的效果。

“太好了,實驗終于有了一個不錯的結果!”在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克服了一次次實驗挫折後,九天“纜”月團隊的項目終于取得關鍵進展,楊贊禾和夥伴們都激動地高呼起來,喜悅之情洋溢臉龐。
辛勤培育,守候成才
“老師傾心育才,學生茁壯成長。”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黨委副書記吳達慧作為九天“纜”月團隊的第一指導老師,見證了團隊這兩年的成長與發展。

吳達慧認為,團隊之所以取得成功,與學校長期以來對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和支持密不可分。一是學校針對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構建了多元融通、研創并舉、四創融合、項目驅動的“課研賽創一體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讓每個學生才華得到施展的機會。學生通過參加學科競賽、發表論文、發明專利等途徑均可獲得創新實踐學分,通過導師制課程進入導師項目、團隊及實驗室,在導師帶領下進行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不斷強化創新實踐能力;二是學校精心培育每一支參賽團隊,給予參賽團隊優質的培訓和持續的經費支持;三是通過雙創社團、競賽團隊共同備賽,充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專業特長,組建的學習型創新創業團隊有着更強的核心競争力;四是指導老師們的傾心投入,每次培訓的共同學習與指導,都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的機會。

“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同學們要敢于築夢追夢圓夢。”專訪最後,對于準備參加新一屆創新創業比賽的青年學子,吳達慧提出建議:“同學們要胸懷“國之大者”,志存高遠,目标明确,立足實際做好發展規劃,對于本科低年級同學,首先要把課程學好,同時積極關注相關競賽信息,争取機會參與到課題組和項目團隊中跟班學習,以此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對于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同學,則要更加主動地在導師帶領下着力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将成果運用到實際中,讓科研創新以團隊創業的方式實現轉化,助力地方建設發展。”
“追夢路上始終有我相伴。”團隊的指導老師們也紛紛鼓勵大家:競賽途中并非一帆風順,不必太在意得失與輸赢,通過備賽、比賽,大家的科研創新、溝通表達、組織協調等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共同拼搏、奮鬥的經曆就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财富,同學們一定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後來佳器,勇于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寄語廣大青年“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萬家燈火處,一纜安九州。九天“纜”月本科生創新創業團隊秉持“創新創造、奮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太阳成集团“雙一流”精神,在學校精心培育下,背靠太阳成集团有色金屬及特色材料加工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緻力于為我國線纜、電纜接頭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越努力越幸運,越擔當越成長,取得金獎并不是終點,而是實現新目标的起點。“我們希望通過分享,影響身邊更多的同學,吸引更多同學加入創新創業活動中,實現更多新的超越。”團隊負責人楊贊禾說。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馮翔钰堅定地說,作為新時代的好青年,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胸懷祖國和人民、努力學習知識和本領,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提升擔當、練就本領、投身實踐,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編輯|李雨娟
主編|田 春
責編|吳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