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礦物學協會主席Sergey V. Krivovichev教授莅臨我院進行學術交流,并作了題為《礦物:材料化學新靈感的源泉》的君武大講壇學術報告。報告由學院陳建華教授主持,吸引了衆多師生積極參與。

陳建華教授主持學術報告
Sergey院士從曆史脈絡切入,系統梳理了礦物學與化學的百年互動史,并深入探讨了礦物學在化學發展中的深遠影響。他提到,元素周期表之父門捷列夫的科學生涯始于礦物分析,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通過展示門捷列夫的實驗筆記和早期論文手稿,Sergey院士生動诠釋了礦物學如何成為化學理論突破的“催化劑”。

Sergey院士作學術報告
報告進一步聚焦了天然礦物與人工合成材料的“雙向奔赴”。Sergey院士指出,盡管目前已知天然礦物種類有限,而合成無機晶體化合物數量龐大,但兩者的交集仍然很少。這種有限重疊催生了獨特的研究範式,例如某些化合物在實驗室首次合成後,在多年後竟在天然礦物中被發現,反之亦然。這種自然與實驗室的“互鑒”模式不僅驗證了礦物結構的可預測性,更推動了量子材料領域的突破。

學術報告現場
Sergey院士還以具體礦物為例,詳細闡述了礦物學在量子材料領域的應用。他提到,某些天然礦物形成的特殊晶格結構為量子自旋液體理論提供了物理載體,相關研究被《Science》雜志列為2020年十大進展,為超導和量子計算開辟了新路徑。
面向未來,Sergey院士提出了礦物複雜性研究在地外生命探測中的潛在應用。他認為,通過算法與信息理論量化礦物形成的“複雜度”,可以構建地球化學演化的動态模型,進而為火星等星球礦物分類提供新标準。這一觀點與NASA“毅力号”火星車利用礦物分析尋找生命證據的策略不謀而合,彰顯了礦物學在天體生物學中的獨特價值。
報告結束後,在場師生圍繞礦物學與量子材料等前沿議題踴躍提問,Sergey院士逐一耐心回應。現場互動既展現了學術深度,又不失輕松氛圍。此次學術報告,不僅為我院師生帶來了礦物學與化學交叉領域的前沿知識,也增進對礦物學跨學科研究的認識,對推動我院相關領域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學術國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審一校: 劉 娜
二審二校:王欣鵬
三審三校:沈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