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
一、專業名稱(中英文)
環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二、專業代碼、學制
專業代碼:082502。
學制:4年制。
三、授予學位
學士學位。
四、專業簡介、專業特色及校外培養形式
專業簡介:環境工程專業是運用環境科學、工程學和其他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工程技術學科。
專業特色:環境工程專業依托于環境科學與工程自治區重點學科,為教育部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及自治區重點建設特色專業,圍繞服務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綠色共建、珠江流域水環境安全、廣西金屬和非金屬材料采選加工過程的環境問題、“美麗廣西”建設發展需要,在尾礦、礦渣等有機、無機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重金屬污染環境修複理論與技術、岩溶地區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态修複、農村生态環境整治、生态資産資源環境遙感和環境信息處理及面向東盟的生态環境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
校外培養形式:為了響應學校提出的探索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社會、全程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落實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環境工程專業與相關環保領域企事業單位合建教學和實習實踐基地,主要包括實習和設計兩大實踐環節,着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動手能力;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培養目标
基于學校的“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人才培養總目标,本專業遵循思想作風樸實、專業基礎厚實、工程訓練紮實的人才培養定位,培養适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工程應用需要,具備厚實的環境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和良好的分析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具有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創新能力、國際化視野和系統整體思維的領軍型、創新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畢業生應能夠在環境管理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環境檢測與技術咨詢公司、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環保領域的工程設計與施工調試、工程管理、技術咨詢、設施運行維護、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五年後能夠成為其所在單位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幹精英或部門負責領導。
本專業的培養目标可分解為以下4個方面:
一是具備良好的政治道德素養、人文社會科學理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分析、評價、控制工程項目對社會、安全、環境、生态系統以及人群健康的影響,并自覺承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二是能夠融會貫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專業知識,具備系統解決行業(領域)中複雜生态與環境保護以及污染防治的設計、開發、現場指導工程施工、環保設施的運行調試和運維管理等綜合能力;具備理、工、文多學科交叉背景與視野。
三是圍繞水、大氣、固廢等環境污染治理和礦山、石漠化、近岸海域等生态環境修複關鍵熱點問題,能夠科學設計試驗方案和掌握實驗方法,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信息工具,擁有發現和分析環境問題、協同研究與創新開發環境污染治理及修複前沿技術的能力。
四是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系統整體的思維,能與國内外同行、專業的客戶和公衆有效溝通,能夠通過終身自主學習适應職業發展,具備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能夠擔任骨幹或領導角色。
六、畢業要求(培養标準)
本專業的畢業要求嚴格參照中國工程教育認證中所列的12項基本要求設置。學生通過四年的本科專業學習,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達到以下畢業要求:
1、工程知識: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綜合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通過數學建模求解等方法以解決複雜環境工程問題。
1.1:掌握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等數學知識,具備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1.2:掌握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具備應用自然科學知識解決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能力;
1.3:掌握工程基礎知識,深入了解環境領域相關的工程原理,具備運用相關知識和數學建模求解等方法解決環境工程問題的能力;
1.4: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知識,能夠深入了解污染控制技術的基本原理,具備應用專業知識解決水、氣、固、土壤污染控制及修複等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能力。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和專業知識,對環境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别、拆解和表達,具備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能力,并得到有效的結論和解決的思路。
2.1:能夠理解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綜合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别、分析和拆解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關鍵環節和控制步驟;
2.2:能夠通過文獻查閱和研究,準确描述和表達複雜環境工程問題;
2.3:能夠應用環境工程相關基本原理和知識,借助文獻研究,綜合分析複雜環境工程問題,并得出有效的結論和解決的思路。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綜合運用環境工程專業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統、設施單元或工藝流程并繪制圖紙,能夠在設計中體現創新意識,并能夠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3.1:針對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确定合理的設計目标,設計開發滿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統、設施單元、工藝流程或全過程、多維度的解決方案;
3.2:能夠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統、設施單元或工藝流程,在設計中體現創新意識,并能對環保設施設備進行合理地選型、準确地設計計算和規範地圖紙繪制;
3.3: 能夠在解決方案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到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設計合理可行的實驗方案,開展實驗以獲得有效的數據,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4.1:能夠針對複雜環境工程問題比較和選擇合理的實驗研究方案;
4.2:能夠獨立設計實驗研究方案,正确操作實驗裝置,安全開展工程相關的實驗研究工作;
4.3:能夠正确采集、整理實驗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模拟,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複雜環境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5.1:能夠熟練掌握針對複雜環境工程問題的技術、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進行信息獲取與分析,創新開發相關領域的前沿方法與技術,以解決複雜環境工程問題,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夠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環境工程專業信息資源,利用計算機技術等對複雜的環境工程問題進行評估、預測和模拟,對解決方案進行空間制圖,并理解和分析局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環境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環境工程實踐和複雜環境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6.1:能夠熟悉環境工程的相關背景知識,包括技術标準體系、知識産權、産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理解工程實踐中應承擔的責任;
6.2:針對環境工程實踐和複雜環境工程問題,能夠結合不同社會環境、技術背景及相關工藝流程,評價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複雜環境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1:理解環境保護、清潔生産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内涵,了解國家生态環保領域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7.2:能夠針對複雜環境問題進行全生命周期分析,站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評價專業工程實踐的可持續性。
8、職業規範: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8.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了解中國國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
8.2: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了解環境工程師的職業性質和責任,在工程實踐中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具有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綜合素質、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具備理、工、文多學科交叉背景與視野,能夠在學科内及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9.1:具有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綜合素質、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
9.2:具備理、工、文多學科交叉背景與視野,能夠在學科内及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進行交流和合作,并能夠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能夠就複雜環境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0.1:能夠就複雜的環境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以口頭、文稿、圖表等方式準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回應質疑;
10.2: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了解專業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能夠就環境工程專業問題,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基本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環境工程項目管理知識和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1.1:能夠理解并掌握環境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其重要性;
11.2:能夠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工程管理基本原理和經濟決策主要方法,進行環境工程項目管理與技術經濟分析或項目可行性研究。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創新創業精神以及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12.1:能夠認識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必要性,對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有正确的認識,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識的能力和途徑;
12.2:具有創新創業精神以及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附:學校畢業要求基本标準:
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場,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信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合作精神、敬業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現身科學教育事業的科學道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才兼備。
2、具備一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創新創業等領域的知識和素養,具有較強的外語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
3、系統掌握本學科專業知識必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相關學科發展現狀及前沿動态,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4、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不斷提高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
6、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标準,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表1專業畢業要求對學校畢業要求基本标準的覆蓋關系
畢業要求 畢業要 求基本标準 |
畢業要求 1 |
畢業要求 2 |
畢業要求 3 |
畢業要求 4 |
畢業要求 5 |
畢業要求 6 |
畢業要求 7 |
畢業要求 8 |
畢業要求 9 |
畢業要求10 |
畢業要求11 |
畢業要求12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1 |
|
|
|
|
|
|
|
√ |
√ |
|
|
√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2 |
√ |
√ |
|
|
√ |
√ |
|
|
|
√ |
|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3 |
|
√ |
√ |
√ |
|
|
|
|
|
|
√ |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4 |
|
|
√ |
|
|
|
|
|
|
|
|
√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5 |
|
|
|
|
|
|
|
|
|
√ |
|
|
畢業要求基本标準6 |
|
|
|
|
|
|
|
|
√ |
|
|
|
表2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标的支撐關系
培養目标 畢業要求 |
培養目标1 |
培養目标2 |
培養目标3 |
培養目标4 |
畢業要求1 |
|
√ |
√ |
|
畢業要求2 |
|
√ |
√ |
|
畢業要求3 |
|
√ |
√ |
|
畢業要求4 |
|
|
√ |
|
畢業要求5 |
|
√ |
√ |
|
畢業要求6 |
√ |
√ |
|
|
畢業要求7 |
√ |
|
|
|
畢業要求8 |
√ |
|
|
|
畢業要求9 |
|
√ |
√ |
√ |
畢業要求10 |
|
|
√ |
√ |
畢業要求11 |
|
√ |
|
|
畢業要求12 |
|
|
|
√ |
七、專業核心課程及特色課程
1、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工程CAD、水力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與修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
2、特色、特設課程
(1)導師制課程
導師制課程計劃圍繞“環境工程技術進展與規劃設計現代技術”主題,例如:從城市生态保護與規劃設計、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與管理、環保技術轉移轉化經驗與教訓、電子垃圾處理技術及其資源化利用、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複原理與技術、制漿造紙工業污水處理新技術及案例分析、新型污染物——來源、危害與污染控制、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管控措施和修複技術、環境工程設計現代工具等方面,邀請本專業資深教授、行業内權威專家進行授課,每個學生均需參加,執行期從第五學期開始,到第六學期結束,可以獨立或者分組,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并提交研究論文或者設計圖紙。
(2)全英文課程
開設雙語課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方法(雙語)(Research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3、校内外合授課程
根據廣西環境現狀及環保産業發展情況,結合學校的卓越工程師建設規劃,選取經營管理規範、技術水平先進、社會影響大、環保貢獻突出、合作密切的企業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進行聯合培養。
企業培養主要在學校、院系與相關企業聯合建立的企業培養基地進行,主要包括實習和設計兩大實踐環節,采用集中講解、現場指導和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等方式進行。
4、創新創業課
大學生創新實踐創業項目,由學生自主組合科研團隊,自主聯系指導教師,申請國家、自治區或者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課題,學院負責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在課餘時間完成,并鼓勵優秀科研成果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或者挑戰杯、創青春等競賽。主要考核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
八、畢業學分要求、課程修讀要求與選課說明
(1)本專業學制4年,按照學分制管理,最長修業年限6年;
(2)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畢業最低學分數為150,其中各類别課程及環節要求學分數如下表3。
表3 各類别課程及環節要求學分數
課程類别 |
通識必修 |
通識選修 |
學門核心 |
學類核心 |
專業必修 |
專業選修 |
集中實踐必修 |
集中實踐選修 |
合計 |
學分數 |
27 |
8 |
21.5 |
37 |
12 |
10-14 |
32.5 |
0 |
150-154 |
國家标準 |
140-180 |
學生修滿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選修課及有關環節,達到該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數,并修完規定必須修讀但不記學分的所有課程和環節,德、智、體、美、勞合格,即可畢業。滿足學位授予相關文件要求的,授予環境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
(3)其他課程修讀要求及選課說明
本專業學生畢業前需通過體育測試、普通話測試。要求體測成績的畢業要求為60分以上(含60分)。普通話畢業成績要求三級甲等以上,創新學分要求5學分。
大學英語學分要求:實行4-8彈性學分制。普通本科生入學後在本課程兩年正常修讀期内需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或雅思、托福等國際權威英語等級考試)。學生的全國統考四級(CET4)筆試成績≥480分或六級(CET6)筆試成績≥450分,且至少完成和通過了2門共4學分的英語課程學習後,憑有效成績證明即可申請以4學分完成大學英語必修課程的修讀。此類學生在修讀獲得4學分後,仍可通過不同方式保持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如自願交費在正修課時間段内修讀多于必修的2門大學英語課程(含基礎英語類和高級英語類),或參加後續英語選修課程、雙語專業課程、全英專業課程學習等,并可任選其中兩門成績最高的作為畢業課程成績計算績點。兩年正常修讀期内未達到4學分制修讀條件但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CET4達425分),從第三學期起可以不再修讀基礎英語類課程,而逐級修讀更利于能力發展的高級英語類課程(高級英語(一)、高級英語(二)),直至完成8學分的必修課程學習。兩年正常修讀期内未達到4學分制修讀條件也未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隻可以修讀基礎英語類課程,直至完成8學分的必修課程學習。
九、課程設置及學分分布
1、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的關聯度矩陣
将畢業要求細分為指标點,依據指标點合理設置相關課程和實踐環節,制定畢業要求實現矩陣,保證課程體系全部支撐畢業要求。
注:根據課程對各項畢業要求的支撐強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支撐強度的含義是指該課程覆蓋畢業要求指标點的多寡,H至少覆蓋80%,M至少覆蓋50%,L至少覆蓋30%。表中教學環節是指課程、實踐環節、訓練等。
2、課程設置明細表
太阳成集团對課程體系傳統分類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門核心課程、學類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限定選修、非限定選修)、集中實踐,工程教育認證對課程體系的分類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以下課程體系首先按照太阳成集团傳統分類進行彙總,再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分類進行彙總。
(1)通識教育課程(共35學分,其中通識必修27學分+通識選修8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1161052 |
思想道德與法治 |
2.5 |
2.5 |
1 |
必修 |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 |
1160141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2.5 |
2.5 |
2 |
必修 |
1161052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3 |
3 |
4 |
必修 |
1160122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
3 |
3 |
5 |
必修 |
1160120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 |
2 |
2 |
5 |
必修 |
1160155 |
形勢與政策 |
2 |
2 |
1-2、4-5、7-8、10-11 |
必修 |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 |
1 |
1 |
7 |
必修 |
|
心理素質與生涯發展 |
1 |
1 |
1、10 |
必修 |
1252501 |
大學英語(一) |
2 |
2 |
1 |
必修 |
1252502 |
大學英語(二) |
2 |
2 |
2 |
必修 |
|
體育(一) |
1 |
1 |
1 |
必修 |
|
體育(二) |
1 |
1 |
2 |
必修 |
|
體育(三) |
1 |
1 |
4 |
必修 |
|
體育(四) |
1 |
1 |
5 |
必修 |
|
五有領軍人才特色通識選修 |
4.5 |
4.5 |
3、6、9 |
必修 |
|
創業基礎 |
2 |
2 |
8 |
必修 |
|
中文寫作實訓 |
0.5 |
0.5 |
4 |
必修 |
|
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訓練 |
1 |
1 |
3 |
必修 |
1070022 |
《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 |
2 |
2 |
1 |
必修 |
工程基礎類課程 |
(2)學門核心課程(共21.5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1110011 |
高等數學A(上) |
5 |
5 |
1 |
必修 |
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 |
1110011 |
高等數學A(下) |
5 |
5 |
2 |
必修 |
1110045 |
線性代數 |
2.5 |
2.5 |
2 |
必修 |
1110064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 |
3 |
3 |
4 |
必修 |
1120083 |
大學物理I(上) |
4 |
4 |
2 |
必修 |
|
大學物理實驗 |
2 |
2 |
4 |
必修 |
(3)學類核心課程(共37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無機化學(三) |
3 |
3 |
1 |
必修 |
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 |
|
分析化學(二) |
2.5 |
2.5 |
4 |
必修 |
|
有機化學 (二) |
3 |
3 |
2 |
必修 |
|
物理化學(三) |
3.5 |
3.5 |
5 |
必修 |
|
無機化學實驗(三) |
0.5 |
0.5 |
1 |
必修 |
|
分析化學實驗(二) |
1 |
1 |
4 |
必修 |
|
有機化學實驗(二) |
0.5 |
1 |
2 |
必修 |
|
物理化學實驗(三) |
1 |
1 |
5 |
必修 |
1021825 |
電工電子學 |
4 |
4 |
5 |
必修 |
工程基礎類課程 |
|
工程力學(二) |
3 |
3 |
5 |
必修 |
|
環境工程CAD |
2 |
2 |
4 |
必修 |
1080226 |
水力學 |
2 |
2 |
7 |
必修 |
|
環境工程土建基礎 |
1 |
1 |
4 |
必修 |
|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
2 |
2 |
4 |
必修 |
專業基礎類課程 |
|
資源環境與材料導論 |
1 |
1 |
1 |
必修 |
|
環境工程原理 |
3 |
3 |
7 |
必修 |
|
環境監測 |
2 |
2 |
7 |
必修 |
|
環境影響評價 |
2 |
2 |
8 |
必修 |
專業類課程 |
(4)專業核心課程(共12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2 |
2 |
8 |
必修 |
專業類課程 |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
2 |
2 |
8 |
必修 |
|
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
2 |
2 |
7 |
必修 |
1089046 |
環境規劃與管理 |
2 |
2 |
7 |
必修 |
|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複 |
2 |
2 |
8 |
必修 |
1089085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2 |
2 |
7 |
必修 |
(5)專業選修課程(共10-14學分)
本專業選修課分為“限定性選修課程”、“非限定性選修課程”和“本碩連讀研究生修讀課程”3個模塊。“限定性選修課程”是每個學生必選的指定性專業選修課程,共計10學分;“本碩連讀研究生修讀課程”為本碩連讀的學生可在本科階段選修碩士研究生一年級課程(所選課程可認定替換通識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學分,選課前需報教務處、研究生處備案,認定、替換方案由教務處審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對未來的發展需求,選擇任意課程學習。專業選修課程修讀不少于10學分(含限定性專業選修課程10學分);英語未達到免修标準的學生專業選修課程修讀不少于14學分(含限定性專業選修課程2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方法(雙語) |
2 |
2 |
7 |
限定性選修課程 |
1080071 |
排水管道工程 |
2 |
2 |
7 |
限定性選修課程 |
|
3S技術基礎 |
2 |
1 |
6 |
限定性選修課程 |
|
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 |
2 |
2 |
8 |
限定性選修課程 |
|
環境工程項目管理 |
2 |
2 |
8 |
限定性選修課程 |
1252503 |
大學英語(三)或通用學術英語(一) |
2 |
2 |
4 |
選修 |
1252504 |
大學英語(四)或通用學術英語(二) |
2 |
2 |
5 |
選修 |
|
清潔生産與可持續發展(雙語) |
2 |
2 |
7 |
選修 |
|
固廢熱化學處理(雙語) |
2 |
2 |
8 |
選修 |
1080152 |
水泵與泵站 |
2 |
2 |
7 |
選修 |
|
室内空氣污染檢測與防治 |
1 |
1 |
6 |
選修 |
|
環境生态學 |
2 |
2 |
7 |
選修 |
|
環境地質學 |
2 |
2 |
7 |
選修 |
|
環境土壤學 |
2 |
2 |
7 |
選修 |
|
生态保護與修複 |
2 |
2 |
8 |
選修 |
|
典型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案例 |
2 |
2 |
7 |
選修 |
1080111 |
環境材料 |
2 |
2 |
7 |
選修 |
|
環境化學 |
2 |
2 |
7 |
選修 |
1089073 |
環境信息系統 |
2 |
2 |
7 |
選修 |
1080241 |
環境遙感 |
2 |
2 |
8 |
選修 |
1080225 |
環境應急管理 |
2 |
2 |
7 |
選修 |
1080252 |
生态設計 |
2 |
2 |
8 |
選修 |
|
環境影響評價實例 |
2 |
2 |
8 |
選修 |
|
水文地質學 |
2 |
2 |
7 |
選修 |
|
環境經濟學 |
2 |
2 |
8 |
選修 |
|
儀器分析 |
1 |
1 |
6 |
選修 |
|
高等環境微生物學(研) |
2 |
2 |
6 |
選修 |
|
資源循環科學(研) |
2 |
2 |
6 |
選修 |
|
環境管理與規劃原理(研) |
2 |
2 |
9 |
選修 |
|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進展(研) |
2 |
2 |
9 |
選修 |
(6)集中實踐(共32.5學分,其中必修32.5學分,選修0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周學時 |
學期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安全教育與軍事訓練 |
0 |
0 |
1 |
2周 |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 |
|
普通話測試 |
0 |
0 |
10 |
|
|
勞動 |
0.5 |
0 |
0 |
1周 |
|
創新創業實踐 |
2 |
2 |
10 |
不少于2周 |
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 |
|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 |
2 |
2 |
10 |
2周 |
|
環境工程基礎實驗 |
3 |
3 |
8 |
3周 |
|
文獻檢索 |
1 |
1 |
6 |
|
|
畢業實習 |
4 |
4 |
10 |
4周 |
|
畢業設計(論文) |
8 |
8 |
11 |
8周 |
|
金工實習(三) |
2 |
2 |
5 |
2周 |
|
生産實習 |
4 |
4 |
9 |
4周 |
1089013 |
認知實習 |
1 |
1 |
6 |
1周 |
|
綜合課程設計 |
3 |
8 |
10 |
3周 |
|
導師制課程 |
2 |
2 |
6 |
2周 |
十、協同育人培養方案(指專業與企業行業、同行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卓越系列、參加專業認證專業必做,其他專業可參考認證需求酌情制定,細化程度不作硬性要求)
1、協同培養的目标及要求
目标: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企業實踐,了解環境工程實際需要,具有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知識,擁有從事環境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應用、監測、評價、規劃、管理、科學研究、合作與交流等基本能力,具備發現、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成為面向未來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卓越環保工程師。
要求:學生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了解工程實際需要,加深對科學、技術、職業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基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知識綜合能力、規範運用能力、分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工程綜合能力,提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開創進取精神、樂觀主義精神、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堅定的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從而具有獨立從事環境工程領域内某一方向工程設計、施工、管理與決策等能力。
學生在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應獲得的KAQ與相應的企業培養環節見表5。
表5 企業培養标準實現表
企業培養标準 |
企業培養環節 |
知識 |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
通過企業的社會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了解社會、知識産權、法律法規等知識。 |
工具性知識 |
在完成相關實習報告過程中,通過查閱文獻、撰寫報告,熟悉對文獻檢索工具、辦公操作軟件等工具性知識。 |
專業知識 |
通過企業各階段的實習和設計,對環境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得到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标準和規範的理解與應用。 |
相關領域知識 |
通過認識實習、社會實習和畢業實習,了解環境工程相關領域的知識。 |
能力 |
獲取知識能力 |
通過各階段的學習和撰寫報告,掌握資料查詢、歸類、綜合等基本方法,并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 |
應用知識能力 |
通過工程項目設計或研究方案的制定、分析、讨論、改進和總結,培養學生對工程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
工程實踐能力 |
通過工程問題、工程案例和工程項目組織實踐教學,采用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讨論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方式,了解本專業的技術标準,并“真刀實槍”做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
開拓創新能力 |
在企業實踐各階段,積極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提高工程創新能力。 |
組織管理能力 |
通過與工程項目組的各項活動,了解工程項目的任務、人力和資源的協調與分配,并訓練學生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
交流合作能力 |
通過與項目組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集體中的合作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能力,并通過實習報告撰寫、彙報與答辯,提高學生的書面及語言表達能力。 |
素質 |
人文素質 科學素質 工程素質 |
通過與大師專家的直接接觸,學習和感受大師的科學态度、科學思維和工作精神。通過學習先進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 |
2、協同培養的教學/實踐内容
表6 在企業開展的教學/實踐内容
實施學期(時間) |
周數 |
教學/實踐内容 |
屬性 |
備注 |
認知實習 |
1 |
采取研讨和學習參觀企事業單位污染控制設施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環境工程專業性質和特點 |
實踐 |
|
生産實習 |
4 |
以現場實習的形式,在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生産企業、監測站等開展學習 |
實踐 |
|
畢業實習 |
4 |
主要是以現場實習結合實際操作的方式,在相關環境工程污染處理設施或單位中蹲點實習,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和理論以及設計能力應用于實際崗位。 |
實踐 |
|
表7 校企聯合開設課程
|
課 程 名 稱 |
|
|
|
|
|
|
|
|
|
導師制課程 |
集中實踐必修課 |
論文 |
1 |
|
|
|
|
|
畢業設計(論文) |
集中實踐必修課 |
論文 |
8 |
|
|
|
|
|
生産實習 |
集中實踐必修課 |
報告 |
4 |
|
|
|
|
|
認知實習 |
集中實踐必修課 |
報告 |
1 |
|
|
|
|
合 計 |
|
5 |
|
|
|
|
3、協同培養的考核方式
(1)各階段内容與形式根據培養方案執行。在校企聯合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各階段企業學養标準和考核要求,共同對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2)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學生綜合能力評價和人格養成作為核心,實現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方式多元化,包括實踐報告、在企業實習的綜合表現、企業導師評價、實習答辯等,均将成為課程考核學生的重要方式。
(3)企業實踐結束後,學生需填寫《太阳成集团全日制本科學生專業實踐考核表》,其中要求撰寫的實踐報告部分根據實踐時長,平均每天不少于500字。實踐活動所在企業(單位)和學校指導教師分别就實踐學習情況和實踐報告内容給出考核意見,然後由學院組織專家就實踐報告采取答辯方式進行面試考核,面試考核小組由3-5名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組成。實踐考核等級采用實習總結、實習彙報、導師評分等多重評定方法,根據加權平均分将考核結果分成5個等級:優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成績不及格者必須重修。
4、實施企業
表8 實施協同培養企業要求
說明:參與校企協同培養的學生修讀的課程和參加的實踐環節,可以置換相應學分。
表9 部分校企聯合培養單位及培養内容
編号 |
企業單位 |
認識 實習 |
生産 實習 |
企業技能學習與實踐 |
畢業 實習 |
1 |
南甯市綠城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
√ |
√ |
|
|
2 |
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
√ |
√ |
|
|
3 |
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 |
√ |
√ |
√ |
√ |
4 |
廣西華鴻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
|
√ |
√ |
√ |
5 |
廣西華都環境投資有限公司 |
|
√ |
√ |
√ |
表10 部分企業兼職教師信息 |
序号 |
姓名 |
單位 |
專業 |
職稱 |
職務 |
1 |
韓 彪 |
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
環境工程 |
高級工程師 |
院長助理 |
2 |
馮 波 |
廣西博環環境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
環境工程 |
教授級高工 |
總經理 |
3 |
黃素華 |
南甯市環保監測站 |
環境監測 |
高級工程師 |
副站長 |
4 |
韋永平 |
南甯市南水供水設計有限公司 |
給水排水 |
高級工程師 |
董事長 |
5 |
陳永青 |
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
給水排水 |
教授級高工 |
副總工 |
6 |
蔣建誼 |
廣西防城港北投水務有限公司 |
給水排水 |
高級工程師 |
總經理 |
7 |
王建新 |
北海市自來水公司 |
給水排水 |
高級工程師 |
副總經理 |
8 |
覃新洪 |
廣西華都環境投資有限公司 |
環境工程 |
高級工程師 |
技術總監 |
|
|
|
|
|
|
|
|
|
|
|
十一、輔修專業課程計劃表
1、學門、學類核心課程(7.5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資源環境與材料導論 |
1 |
必修 |
專業基礎類課程 |
|
環境工程原理 |
3 |
必修 |
|
專業基礎實驗 |
1.5 |
必修 |
|
環境監測 |
2 |
必修 |
2、專業課程(20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2 |
必修 |
專業類課程 |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
2 |
必修 |
|
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
2 |
必修 |
|
環境影響評價 |
2 |
必修 |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2 |
必修 |
|
環境規劃與管理 |
2 |
必修 |
|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複 |
2 |
必修 |
|
環境工程CAD |
2 |
必修 |
工程基礎類課程 |
|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 |
2 |
必修 |
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 |
|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方法(雙語) |
2 |
必修 |
限定性選修 |
3、集中實踐(22學分)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備注 |
工程教育認證分類 |
|
生産實習 |
4 |
必修 |
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 |
|
認知實習 |
1 |
必修 |
|
綜合課程設計 |
3 |
必修 |
|
導師制課程 |
2 |
必修 |
|
畢業實習 |
4 |
必修 |
|
畢業設計(論文) |
8 |
必修 |
十二、課程責任教師一覽表(若幹名)
序号 |
姓名 |
職稱 |
學位 |
畢業學校與專業 |
專業特長 |
課程(專業核心、專業選修、通識選修) |
1 |
馮慶革 |
教授 |
博士 |
日本八戶工業大學,環境建設 |
環境污染控制(偏重于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處置)、環境材料、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的研究及高活性混合材料的開發 |
承擔環境材料、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課程 |
2 |
冼萍 |
教授 |
碩士 |
天津大學,傳質與分離工程 |
生物質能的熱化學轉化技術、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的治理技術、傳質與分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
承擔水力學、環境應急管理等課程 |
3 |
王維生 |
教授 |
博士 |
中科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 |
環境微生物 |
承擔環境微生物、環境土壤學等課程 |
4 |
張超蘭 |
教授 |
博士 |
浙江大學,土壤學 |
重金屬污染修複理論和技術;農藥殘留與檢測 |
承擔環境土壤學、土壤污染控制與修複、環境地學等課程 |
5 |
喻澤斌 |
教授 |
博士 |
重慶大學,市政工程 |
光電催化材料可控制備及在環境與能源領域中應用、污染控制技術及水環境治理與修複中應用 |
承擔環境應急管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 |
6 |
郭送軍 |
教授 |
博士 |
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 |
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 |
承擔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等課程 |
7 |
吳烈善 |
教授 |
博士 |
中南大學,環境地球化學 |
水污染控制工程、固廢處理與處置、生态修複與重建、清潔生産 |
承擔清潔生産等課程 |
8 |
胡湛波 |
教授 |
博士 |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工程 |
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态修複、固廢處理處置與資源化 |
承擔水文地質學課程 |
9 |
魏群 |
教授 |
博士 |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工程 |
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藻類生物脫氮除磷技術,流域水環境生态綜合治理技術 |
承擔給排水管道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 |
10 |
唐豔葵 |
教授 |
博士 |
太阳成集团,化學工藝 |
廢(污)水處理,環境修複,環境友好材料開發 |
承擔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方法(雙語)課程 |
11 |
孫翔 |
副教授 |
博士 |
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 |
環境影響評價、資源環境遙感、環境模拟、環境規劃與管理 |
承擔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學等課程 |
12 |
熊建華 |
副教授 |
博士 |
太阳成集团,化學工藝 |
可再生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環境生态保護 |
承擔環境監測、環境生态學等課程 |
13 |
王東波 |
副教授 |
博士 |
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 |
微納米環境催化材料設計、制備及其在環境污染控制領域的應用研究、固廢資源化 |
承擔環境材料、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課程 |
14 |
姚煥玫 |
副教授 |
博士 |
武漢大學,地圖制圖學與GIS工程 |
GIS在環境規劃與評價中的應用 |
承擔資源環境法學、環境信息處理技術等課程 |
15 |
黃魁 |
副教授 |
博士 |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工程 |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電子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環境污染控制 |
承擔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等課程 |
16 |
張寒冰 |
副教授 |
博士 |
太阳成集团,化學工藝 |
環保材料開發與三廢處理應用、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研究 |
承擔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影響評價實例、環境化學等課程 |
17 |
劉海燕 |
副教授 |
碩士 |
四川大學,環境工程 |
環境污染治理;清潔生産與節能減排 |
承擔環境監測、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學導論、環境影響評價實例等課程 |
18 |
莫創榮 |
副教授 |
博士 |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 |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 |
承擔環境規劃與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 |
19 |
黃聞宇 |
副教授 |
博士 |
武漢大學,環境科學 |
環境光化學;高級氧化技術;新興污染物的地球化學遷移 |
承擔環境化學、環境生态學、水文地質學等課程 |
20 |
侯燕萍 |
副教授 |
博士 |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 |
微生物(光)電化學系統;廢水資源化處理;光催化去除污染物;電催化(ORR,HER) |
承擔水污染處理技術工程、清潔生産與可持續發展(雙語)等課程 |
21 |
梁豔 |
助理研究員 |
博士 |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環境科學 |
污染物遷移、土壤環境治理和修複、水污染控制 |
承擔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學導論等課程 |
22 |
林海英 |
講師 |
博士 |
廈門大學,環境工程 |
環境中重金屬污染物的原位富集與采樣技術研發、分析與監測、遷移轉化、來源歸趨研究;環境友好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
承擔室内空氣污染防治、環境地學、環境監測等課程 |
23 |
劉峥 |
講師 |
博士 |
中南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室内空氣品質,氣态污染物控制技術,多孔材料吸附分離 |
承擔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建基礎等課程 |
24 |
馬大朝 |
中級 |
博士 |
東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
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熱化學過程的催化控制,環境工程系統能耗控制 |
承擔環境工程原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 |
25 |
韋旭 |
講師 |
碩士 |
太阳成集团,環境工程 |
廢水處理 |
承擔環境工程制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水泵與泵站等課程 |
26 |
冷冰 |
講師 |
碩士 |
太阳成集团,生态學 |
環境工程、植物生理生态、園林規劃與設計 |
承擔生态設計、生态保護與修複等課程 |
27 |
馬湘蒙 |
助理教授 |
博士 |
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環境工程 |
飲用水水質,管網腐蝕,微型傳感器開發,藻類生物的利用和資源化回收 |
承擔固廢熱化學處理(雙語)課程 |
十三、專業責任教授(1名)
序号 |
姓名 |
職稱 |
學曆學位 |
專業特長 |
承擔授課課程 |
1 |
孫翔 |
副教授 |
博士 |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環境遙感、環境模拟 |
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等 |
